11.10.2008

文字慾

很多網友一樣﹐曾經想過做作家。這個念頭曾令我和父親的關係產生很多磨擦因為在香港唸小學和初中的時候﹐的確荒棄了數理化的功課﹐也令父母著實的擔憂過兒子日後的生計問題。父母曾經苦口婆心地道出「爬格子」的利弊﹐當然年少氣盛的我哪裡在乎﹖是以聽進了腦袋﹐也沒有如何放在心上。當然父母的關愛並不因為兒女固執的決定而減少﹐只是他們心中懸垂的隱憂卻是揮之不去。

後來舉家移民﹐生活上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許環境因素的影響﹐雖然對文字的慾望仍然不能自主﹐幸而對認真求學也重新點燃了興趣。在香港的時候﹐數學科及格的機會﹐像擲毫般純屬碰巧﹐無法自我掌握。難得北美的高中數學水平遠遠
墮後於亞洲﹐讓我及時亡羊補牢﹐數學科的平均分已攀回90分以上。也許這邊的華人學生數理化成績太優越﹐自己也不好掉以輕心有辱亞洲人的尊威。十三班那年﹐曾在學校的教堂中望彌撒﹐坐在我前面的一個修士突然轉過身來問我有沒有興趣幫助低年級的學生補習數學。當時我也覺好笑﹐這個修士對我毫不認識﹐只因我是亞裔於是便認定我能勝任。當然將心比心﹐十分明白初中生在功課上的掙扎﹐於是二話不說便應承。十三班那年我只修四門科目(十三班的制度現已取銷)﹐頗有餘裕。每星期兩天和一名第九班的學生補習數學科﹐分文不收。令人頗安慰的是那名學生雖然基礎不穩﹐但是和我蠻合得來﹐平均分從剛開始的40分躍升到期末的80多分。從這名學生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升了大學和grad school﹐對寫作的興趣仍然不減﹐學懂了中文電腦輸入法﹐只因為此。在北美日常閱讀和寫作均以英文為主﹐
中文一直維持於離開香港初中水平﹐沒有寸進現在自己的網誌上充斥著形形色色的語病和錯白字﹐並非無因。每天俗務纏身﹐隔兩三天寫一篇中文網誌﹐已甚感滿足。

對文字的慾望赫然比以前冷卻了不少。開卷的習慣也怠慢下來﹐於心有愧。幸而透過這片小平台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天馬行空不著邊緣地分享交流﹐文字慾仍不致完全熄滅。張望著日後長路﹐或會比當天更好。

11.08.2008

西岸陽光充沛'08 之 環球片場

多年前和家人到過佛羅列達的環球片場。T上次也和他父母到此一遊。反而是我們二人在此同遊的第一次。一大清早我們便開車到達﹐希望早點入場﹐爭取玩樂的時間。片場外的食肆和店鋪還沒有開門大吉﹐街道空空如也﹐我們像大明星重要人物般封了場﹐無拘無束。
以前比較土﹐每到北美一處城市﹐勢必到Hard Rock Cafe買一件印有當地地名的衣服﹐聊表山頭主義。這次到了La Jolla 既沒有故意去找當年遊及的Hard Rock﹐甚至來到了環球這樣的旗艦店﹐進門後竟也不介意空手而回。也許品味終於有半點長進。
金剛招牌 (City Walk)
Would you like some candy?
誰也沒法擋咖啡的清香
走過一間玩具精品店﹐內裡太多寶貝。
這個動畫版的Leah公主﹐很性感。
這是4D電影 Shreik 的場館﹐遇上了豬同鄉﹐當然要拍照留念。
這個House of Horrors 是我們遊玩的第一站。我是貪生怕死之徒﹐本來沒有興趣進去。但T說這裡沒有人排隊﹐為了秉承「有便宜不用駛頸」的美德﹐我們硬著頭皮走了進去。場內的人龍不長﹐等不到15分鐘就輪到我們。場館的工作人員都說明了場裡將有人穿著戲服驚嚇我們﹐但他們不會觸碰我們﹐所以要求我們也不要「觸碰」他們。場館的人員限量讓遊客進去﹐輪到我們竟只是我們二人! 場館是一個迷宮﹐燈光昏暗﹐白霧瀰漫﹐音樂幽森﹐不時傳來人的慘叫(聲帶)及驚叫聲(真人)。我們二人用力地手牽著手大步邁去。不知哪來的膽量﹐當先闊步開路的竟然是我﹐也許本死無大害。我哈著身子拉著T急步而行﹐誰不知開路也有開路的福氣﹐那些嚇人的機關及演員﹐都在T身上招呼過去﹐把他嚇跳了很多次。到了最後一站是個凍肉屠場﹐門後一個喪屍般的屠夫拿著大菜刀一直跟著我們直走到出口。真是又可怕又可笑。一些小孩子給嚇得半死﹐真不明白那些家長怎麼想的。
這是所謂遊客必選的項目﹕導遊解說的片場遊覽車。其實那些真正用來拍攝電視電影的片場並不對外開放﹐導遊帶領遊覽的都是專供遊客觀看千遍一律的theme ride。這個加州的場館和十年前到過的佛州場館﹐差不多一模一樣﹐新增的佈景卻有《Desperate Housewives》 中Wisteria Lane 和《War of the Worlds》 中飛機殘骸的巨形道具。據聞導演史匹保真的購下一輛珍寶客機﹐然後將它拆解來堆砌出空難的現場﹐矚目驚心。
動物也瘋狂
精品店

遊完片場我們去看了一部蠻垃圾的科幻動作電影﹐名為《Babylon A.D.》﹐Vin Diesel 楊紫瓊參與演出。T睡了四分之一﹐我睜著眼睛看完卻同樣一頭霧水。從影院出來﹐夜色四合﹐燈飾別具氣氛。

11.04.2008

100張專輯 (91-100)

歡聽音樂的人﹐日積月累的唱片委實難以勝數。倘若要挑揀出一百張鍾愛的專輯來淺談分享﹐應該蠻有意思。這個專題不是一個排行榜。每一次提及的十張專輯都是順手拈來﹐想到便寫。然而為了公平起見﹐這些專輯都不是精選唱片或雜錦合輯﹐包保原汁原味﹐不經加工。


100. 《Open Up》
林憶

種類﹕亞洲流行
年份﹕1995

這張CD是多年前從香港Yahoo 拍賣認投回來的﹐當時許先生還沒有推出復刻版本﹐曾托朋友在日本留意﹐卻也遍尋不獲。《Open Up》是SL歌唱事業中的異數﹐較《野花》更曲折迷離。這張專輯是SL在星工廠及Amuse旗下的告別作﹐雖然專輯的知名度不高﹐但不管選曲﹑製作及概念﹐均屬高瞻遠騖。整張專輯的歌曲以英﹑日﹑粵三語演繹﹐於紐約錄音混音﹐集中港台日英多國音樂人參與﹐陣容一時無兩。專輯的曲風廣泛多變﹐不依常理出牌﹐如j-pop﹑acid jazz﹑funk﹑big band jazz/R&B﹑new age/asian fusion。我最喜歡的作品分別為《Remember》和《Pieces of Mind》(兩首歌均是奈良部匠平編曲)。前者是Dick Lee的作品﹐一貫華洋音樂合璧﹐開端及和音更引用了密宗《綠度母咒》﹐使歌曲充滿濃厚東方神秘魅力。《Pieces of Mind》是倫二人組合Workshy所作﹐他們形容自己的音樂風格為﹕somewhere between Matt Bianco and Swing Out Sister, with a little Burt Bacharach thrown in﹐一言以蔽之﹕ coffee-table soul 及 smooth jazz 也。他們的輕爵士專輯在日本頗受歡迎。 SL的監製更邀得英倫acid jazz 的先驅組合 Incognito 為《Pieces of Mind》製作出一個混音版本﹐收錄於該單曲唱片內﹐和王菲與Cocteau Twins的合作﹐不遑多讓。緊接著《Open Up》﹐是SL在滾石旗下推出的一系列台式情歌專輯﹐更突出這張專輯的實驗性及冒險性﹐何其意義重大。


99. 《讓我歡喜讓我憂》
周華健

種類﹕國語流行
年份﹕1991

我不否認在周還沒被冠以「天王殺手」的大號前﹐我是真的喜歡過他的音樂。《不願一個人》﹑《讓我歡喜讓我憂》及《花﹑心》可說是他成功上位的三部曲﹐可以聽得出當時周真的是用心演繹﹐感情還是真摯細膩﹐尚沒有給勝利沖昏頭腦。三張專輯中﹐尤以《讓我歡喜讓我憂》的歌曲最能在「folk-rock」及「台式商業」兩種風格中取得適當的平衡。改編自チャゲ & 飛鳥《男と女》 的《讓我歡喜讓我憂》既是專輯的點題主打﹐也是李宗盛打油詩押韻式歌詞的瑰寶演繹卓然成家﹐葉沙麗雖盡全力﹐但《情人知己》的整體效果根本不能跟《讓我歡喜讓我憂》同日而語。專輯中的其他佳作包括幽默細緻﹑令人會心微笑的《兩種》及改編自英美流行曲《Ocean Deep》的《傷心的歌》(較葉麗儀及劉美君的《愛是無涯》更纏綿悱惻﹐也是周親自填詞)。專輯一首作品名為《讓全世界叫響這個名字》是宣傳台灣出品的廣告歌﹐全首歌周先生像在賣藥般不停大喊 M.I.T. (made in Taiwan)﹐也只有當年的台灣才接受這麼硬銷的宣傳手法。除了喜歡《怕黑》﹐最後一首《璀璨》是我的至愛。《璀璨》是一首十分動人﹑自彈自唱 acoustic 音樂。後來周在1995年《我願意去等》專輯中重新灌錄翻唱﹐卻已不復原版的感情真摯投入。



98. 《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Vol 1》
George
Michael
種類﹕英美流行
年份﹕1990

雖然《Faith》贏取的音樂獎項遠較《LWP﹐V1》為多﹐個人認為這張是GM歷年來水準最高的個人專輯。GM一人包辦專輯十軌歌曲﹐其中六首推出過單曲﹐依次為《Praying for Time》﹑《Waiting for that Day》﹑《Mother's Pride》﹑《Freedom 90》﹑《Heal the Pain》及《Cowboys and Angels》。GM一改高調作風拒絕宣傳﹐也不在音樂錄影帶中亮相。
更和東道主新力唱片鬧不和﹐法律訴訟僵持不下非但《LWP﹐V2》推出無望﹐GM一度淡出樂壇﹐直至1994年才推出單曲《Jesus to a Child》。不管音樂理念﹑風格和演繹﹐《LWP﹐V1》都比商業化的《Faith》成熟﹐歌詞也比較對時局及社會不平。有人說《Freedom 90》是尚在衣櫃中的GM剖白之作﹐當時他所承受的壓力呼之欲出。Robbie Williams 被逐出Take That後﹐第一首灌錄的單曲﹐正是《Freedom 90》﹐明顯地為自己的待遇抱不平。彭羚在《See for Cass》中曾改編過《Heal the Pain》名為《若然是願意》﹐和GM的版品各具特色。整張專輯我最喜歡第一軌《Praying for Time》﹐當中的悲天憫人﹐多年來仍擲地有聲。



97. 《Yentl》
Barbra Streisand
種類﹕電影原聲
年份﹕1983

史大媽從音樂劇舞台躍身大銀幕﹐處女作《Funny Girl》已為她帶來金像獎女主角﹐難怪令雄心萬丈。1983年演而優則導﹐除了以自己的民族宗教作為背景﹐還大玩性別錯位﹑組成一個頗為複雜的兩女一男愛情三角﹐可說既傳統亦前衛。電影改編自同名的小說及舞台劇﹐故事詳情請閱拙文在此不贅。雖然史大媽從電影開始便一直唱到落幕﹐彷彿有點不聽白不聽﹐然而Michel Legrand 所作的旋律淒楚感人﹐難度極高﹐前一首和後一首歌曲相互呼應﹐到了劇終高潮部份﹐所有歌曲盡數歸元合一﹐編排細膩﹐結構完整。Alan 及 Marilyn Bergman 夫妻檔的填詞組合﹐功力深厚﹐用詞簡單卻極具詩意﹐是一張需要邊聽邊看歌詞慢慢玩味的電影原聲。2004年HKPO﹐SL選唱了《The Way He Makes Me Feel》﹐盡顯女人味。在這裡揀選了第一軌《Where Is It Written》: 女主角反覆自問為什麼女兒身便不能追求學問﹐究竟生命的目的是不是僅只寂寂無聞﹑相夫教子而已﹖如果這真是金科玉律﹐卻又記載在什麼地方﹖很多社會上的不公和歧視﹐真是值得一問再問。



96. 《關懷》
葉蒨文
種類﹕粵語流行
年份﹕1991

芸芸眾多沙麗的專輯﹐有兩張還是會不定時拿出來翻聽﹐其中一張便是這張全盛時期在華納推出的《關懷》。當年葉林兩名華納一姐在樂壇各出奇謀﹐業藝競爭之劇烈﹐可說直迫譚張。《關懷》的主打歌包括第一軌的《憑千個心》(像公益金籌款主題曲﹐稍欠新意)﹐和Alex To合作﹐改編自Janet Jackson《Love Will Never Do (Without You)》的《信自己》(十分精彩的舞蹈編排)﹑及電影《莎莎嘉嘉站起來》的主題曲《春風秋雨》(改編自陳淑樺的《這樣愛你對不對》)。我喜愛的作品反而是比較低調自然的《只因有愛》﹑《又再一個人》﹑及和Albert Lui 合唱的《無盡暖柔情》。以下的《仍是愛你一個》改編自Taylor Dayne 的《Love Will Lead You Back》。據作者 Dianne Warren 指出﹐這首歌本來寫給 Whitney Houston﹐後來唱片老闆 Clive Davis 拿來給 Dayne 作為她次張專輯的第二主打。前段葉還是控制自如﹐到了中段過後﹐彷彿有點駕馭不了。雖然她的演繹不算完美﹐仍交足功課。



95. 《Bilingual
Pet Shop Boys

種類﹕英美流行
年份﹕1996

1996年四月﹐PSB 推出了《Before》﹐在英國單曲榜佔據第七位。八月﹐第二首單曲《Se a vida é》﹐揉合了熱情奔放的南美拉丁節奏﹐歌詞也混入了西班牙及葡萄牙語。單曲在單曲榜最高佔據第八位﹐也成為了當年夏天的派對指定音樂。九月PSB的第六張專輯《Bilingual》隆重登場﹐全球發行量達一千五百萬張﹐令人咋舌。第三首單曲《A Red Letter Day》是我的最愛﹐每次聽畢都有點渾身和暖﹑雨過天青的感覺。點題歌曲《Bilingual》有一句十分搶耳的歌詞﹕「I'm single bilingual﹐single bilingual」﹐聽過了便難以忘記。



94. 《愈夜愈美麗》
黃耀明
種類﹕粵語流行
年份﹕1995

這是一張石破天驚的經典之作﹐單就《春光乍洩》已是當年最受歡迎的單曲﹐意亂情迷﹑富麗璀璨﹐亦因接近九七及千禧﹐整張專輯貫穿著濃厚的末世(紀)情懷﹐必須及時行樂﹐彷彿有今世沒有來生。秉承著《信望愛》﹐這張專輯也借用了不少宗教典故﹐如萬福馬利亞﹑天國近了﹑當美麗化作灰塵等﹐意境抽象撲朔﹐迷幻的電子風格和歌詞配合得巧至毫巔。除了《下世紀再嬉戲》的難捨難離﹐關淑怡在《萬福馬利亞》的乍逢驚艷﹐也十分喜愛第一軌《一千場戀愛》。當中的真假虛實﹑正如戀愛﹐難以辨證。黃的唱功更上層樓﹐堪稱他單飛歌唱事業中最重要的一張專輯。


93. 《消息》
張宇
種類﹕國語流行
年份﹕1991

張先生的這專輯應該有聽眾警告﹕情緒低落者﹐絕對不宜聆聽。因為張專輯就像一杯燒得又黑又濃的咖啡﹐入口苦澀﹐卻又回味生甘。作品都是失戀﹑分手﹑折磨﹐極盡失落憂鬱之能事。張先生一手包辦所有歌曲﹐老婆十一郎則填寫大部份歌詞。個人比較喜歡點題歌曲《消息》﹑《圓謊》﹑《心井》﹑《捨得》﹑其中《蛋佬的棉襖》更具備一個令人心悸的故事。喜歡比較痛快淋漓的《都算我的》﹐因為歌詞的灑脫。我的痛﹐我的恨﹐你只是靜靜的看著。 一個人﹐兩個人﹐我反正過得清清冷冷。到如今你我無權選擇﹐一條路到盡頭只有分。走吧﹐錯誤都算我的﹗




92. 《天空の城ラピュタ》
久石讓

種類﹕電影原聲
年份﹕1986

記得《天空之城》是跟著姊姊和她的男朋友等一幫人在尖沙咀看的。電影故然拍得緊湊流暢﹐寓意深長﹐更令人印象難忘的莫過於久石澎湃鏗鏘﹑大氣壯闊的電影原聲。例如開場字幕的序曲﹑月光雲海的迷離﹑天空之城玉石俱焚時兒童合唱團令人毛髮直豎的清唱及最後日文的studio version。雖然《幽靈公主》及《千與千尋》的原聲也很出色﹐總覺《天空之城》是我最喜愛的久石作品。



91. 《Goddamned》
Jay Brannan

種類﹕Acoustic
年份﹕2008
稍前曾介紹過Jay Brannan的單曲《Housewife》。後來從itune買了他的專輯《Goddamned》﹐發現每一首都給標明了「語言警告」。Jay 的歌詞都很「生活化」﹐是以f**king這個助語詞出現的次數頗為頻密。不過這張acoustic 專輯只以結他及簡單的弦樂作陪襯﹐主要以Jay 清純的歌聲及別具心裁的歌詞作招徠。近年他在美國巡迴演唱﹐成績不俗﹐希望音樂事業不停進步。專輯除了《Housewife》﹑《At First Sight》﹑《Home》百聽不厭﹐還有黠慧可人的《I Can't Have It All》。


11.01.2008

西岸陽光充沛'08 之 The Getty Center


有想過會這樣突然地愛上這處地方。

聽聞這個位於山頂﹑外牆素白的藝術博物館大名久矣﹐也從T七年前拍下的照片見過一鱗半爪。只是想不到親身到了﹐會遇上這麼意外的驚喜。

Getty Center 是 J. Paul Getty 博物館的基地﹐在1997年正式開幕﹐永久展品主要包括二十世紀前的歐陸畫作﹑繪稿﹑彫塑及裝飾藝術 (如燈飾傢具) 及十九/二十世紀美國及歐洲的攝影藝術。梵高的傳世名作鳶尾蘭 (Irises)﹐正收藏於此。

我們一早開車到了山下的室內停車場。從停車場乘電梯到達地面﹐正是單軌環保纜車的月台。

從纜車的玻璃窗往外遠眺﹐可以看見405高速公路上絡繹如梭的快車。隨著山路蜿蜒而上﹐最先入目的中心大門的壯闊樓階。

樓階上一個赤裸的女銅像側身橫臥﹐像在柔情地推~搪~說沒有心情。

平台上有很多彫塑及巨形展品﹐不少學生及(日本)遊客在展品前合照留念。


九月中旬碰巧是巴羅克時期的彫塑油畫展覽。因為是巡迴展品﹐並不屬於Getty Center﹐ 是以參觀了卻不能拍照。雖然對巴羅克時代的古典音樂反應一般(過於工整凝重)﹐詎料巴羅克時代的彫塑卻深合我心。當時的彫塑風格以寫實為主﹐不管是雲石麻石及青銅﹐藝術家都能把一毫一髮﹑服束紋理展現得無懈可擊﹐令人嘆為觀止。這些展品也反映了當時羅馬教庭雄厚的財力及影響力﹐藝術家和彫塑對像﹐同樣耐人尋味。


露天餐廳/茶座可鳥瞰LA 鬧市﹐拿著一具notebook﹐可以在那裡享受一個寧靜寫意的下午。

不管從哪一個角度拍攝﹐美國建築大師 Richard Meier 所設計的Getty Center 都像一件藝術品﹐不但提供不同的線條質感層次﹐更和四周的環境相互配合﹐簡約中幻化出多種變化﹐供人發掘。


這是法國藝術家 Jacques Saly (1717-1776) 的大理石彫像﹐取材自希臘神話中的半人半山羊的靈物 (Faun﹐即Narnia 裡的 Mr. Tumnus)。透過這尊彫像﹐作者將精細傳神的刀風﹐悉數展現。

十分鍾愛這尊大理石頭像。意大利藝術家Bartolomeo Cavaceppi (1716-1799) 以寫實入微的手法﹐將羅馬Caracalla 大帝堅毅果斷的性格表露無遺。尤其是回首的動感及臉上肅穆自威的神情﹐可圈可點。

法國藝術家Augustin Pajou (1730-1809) 的陶像﹐意圖營造出絕色美女的神情樣貌。簡樸中流露高貴清雅。

藝術家素來喜歡把嚴寒的冬季擬人化﹑以長鬚濃髮的長者來表達。德國藝術家Paul Heermann (1673-1732) 的大理石像﹐除了生動地勾劃了寒冬先生的神韻﹐身上披著的厚袍質感明顯﹐層次分明。本來這尊彫像是花園中的擺設﹐但彫功出神﹐放置於室內近距離觀賞﹐仍極具價值。

Getty 中心除了珍藏不少價值連城的展品﹐令人樂不思蜀外﹐中央花園也是來客必遊之地。花園的設計師Robert Irwin 彷彿深暗我國的八陣圖﹐花園以圓弧為主﹐層層鑲嵌﹐別有洞天。流水從瀑布淙淙不息投入圓池內﹐池中浮動的灌木迷宮﹐動中帶靜﹐在適當的季節還會長出色彩鮮艷的花卉﹐伴著外圍花樹婆娑的幽徑﹐光﹑聲﹑色﹑香交織匯合﹐千姿百態。

花之色

單在中心的庭園散步﹐已覺和紛擾的塵世隔絕。

喜歡中心白色的建築和LA的藍天相互襯托﹐建築的外形線條時而方直﹐時而波動﹐生命力沛然﹐沒有一點刻板呆滯。


Getty 中心的精品店也有不少好玩的東西。譬如這個把挪威Expressionist 大師Edvard Munch 傳世大作 The Scream (Skrik) 化作玩具﹐我們便忍不住要拍照留念。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