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圍繞著三個生活在以色列台拉維夫(Tel Aviv) 平凡年青人的故事。性格溫和的Noam 是一所街坊影音唱片店的售貸員﹐生活簡單刻板﹐曾被派駐以色列及巴勒斯坦邊界服兵役﹐然而內心深處﹐對於這種職務極度煩厭。Noam 的兩名室友和他年紀相約﹐豪爽明快的Lulu 白天在一所沐浴用品公司作售貸員﹐晚上則是一名民間組織的成員﹐主要反對以色列佔領巴勤斯坦的政策。Lulu 雖然思想開放﹐然而同樣渴望美滿的愛情﹐可惜每每遇上不濟的男人﹐十分諷刺。Noam 另一名室友 Yelli 比較內向﹐是一所潮流咖啡館的老闆。
故事從Noam在邊界服役的最後一天開始。一輛滿載巴勒斯坦居民的旅遊巴士正要進入以色列國境﹐賀槍實彈的以兵嚴陣以待﹐逐一檢視這些旅客﹐慎防其中混雜泯不畏死的「恐怖份子」。Noam 遇上了巴藉的Ashraf﹐兩人正相互偷視的剎那﹐一名孕婦突然臨盆﹐釀成混亂。Noam 雖是軍人﹐但馬上為孕婦作出急救。因為言語不通﹐Noam 倚賴 Ashraf 代為翻譯。然而幾經施救﹐那孕婦的嬰兒因為難產﹐剛剛從母體出來便告回天乏術。那些巴勒斯坦居民本已對Noam 的急救抱怨﹐現在嬰兒夭折﹐更令群情哄動﹐甚至有人說是以兵連巴藉的初生嬰兒都不放過。雖然最後群情被以兵控制﹐但Noam 無法搶救嬰兒﹐耿耿於懷。




故事的第一幕暗藏乾坤。孕婦的臨盆﹐本來意味著以巴雙方關係的新生﹐然而最後仍然不免夭折告終。若說上一部推介的電影《Shelter》的結局像以糖衣包裹﹐過於樂觀﹐這部電影的結局則是徹徹底底的負面﹐彷彿困局裡並沒有出路﹐苦命的戀人只能像羅密歐和茱麗葉以身殉愛﹐要不仿效梁祝化蝶﹐恨灑千秋。渴望亂世中展示一絲曙光的世人﹐只能透過這部電影看見深灰色的結局﹐加深了孤立及無助。
誰說藝術和現實﹐不能同樣殘酷﹖
3 comments:
90 分鐘,看你介紹,劇情好像豐富了一些,也難怪有些地方要巧(妙配)合
說以色列保守,畢竟人家拍的同志片是正正經經談情說愛,而不像本地那些偽同志電影
沒有「結果」的愛情片,通常不是我那杯茶。我確實膚淺,最怕結局有人丟命的愛情片 :p
乜唔係羅密歐與羅密歐...?
呢套譯<戰火危情泡泡男>,「泡泡」令我當時誤以為係輕喜劇... 有時都慶幸在香港可以生活得偏向政治冷感~
Wordy:
香港係拍過唔少假同志片﹐早近唔係有個「香港假同志電影節」﹕
http://fff.wchk.org/
「選映的電影,可算是十分有主題味道,三月的「瞬間變直系列」便有任達華名作《舞男情未了》及梁家輝作品《姊妹情深》、四月的「變態殺手系列」則有香港版《本能》之稱的《赤裸羔羊》及楚原經典《愛奴》、五月的「不得好死系列」則有張錦程初登三級行列作品《禁色》及植敬雯三級作品《太太的情人》。每場播放完畢後,更有討論時段,相信醉翁之意不在乎影片播放,而是探討其電影主題的他們認為的「歪論」。」
IMHO, 反而台灣o既作品比較「成熟」﹐包括《十七歲的天空》﹐《盛夏光年》更不在話下。
WBS:
嗯﹐或者係 Romeo and Mercutio?
唔係嘛﹐堂堂一部「反人深省」o既電影搞個咁o既譯名﹐聽落仲以為係「毛片」。
一方面香港係偏向「政冷感」﹐另一方面人命太有「價值」﹐或者差唔多咩難題﹐都可以用錢o黎解決。生生死死﹐太遙遠。
Post a Comment